一、 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基本内容。
当前的课程改革是为了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以及为了满足创新型人才服务的需要,在课程目标、结构、内容、实施、管理等各个方面都做出了突破与创新的全面改革。此次改革,提出了崭新的体验性目标,强调了学习方式的改变,开发了旨在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发展的综合活动课程等。这对于处于教育主导地位的教师来说,挑战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育行为,以及角色等都是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专业化发展培训的基本内容。
北师大肖川博士把教师的专业成熟概括为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专业眼光、专业品质、专业技能,专业眼光是指能用发展的眼光、教育的眼光看待学生和用整体的、和谐的眼光看待教育性活动;专业品质是指建基于教育理想与信念、体现于日常的细微的行为之中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专业技能是指课堂监控、演示讲解、练习指导等方面的技能。教师不断走向专业成熟其途径大体上有学历提升、各种形式的短期培训、校本培训、参与教育实验等形式。
二、 培训教师必须掌握的几个基本理念。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首先要实现新课程理念转变,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关注学生,促进学生发展”。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从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新课程实施过程。要改变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观念的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在教学行为上的转变应该是:强调尊重、欣赏;强调帮助、引导;强调自我反思;强调合作。要注重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要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等,以实现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和实现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
1、回归生活理念。体现生活性,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追求教学的真实性。淡化教学的纯艺术性追求,如:不追求教学语言滴水不漏、教学环节天衣无缝、细节处理独具匠心、时间安排精确无误、教学运行波澜壮阔等。我们宁“要有缺陷的真实,也不要虚假的完美“,要回归生活,就要强调对话、交往、互动的生成性教学。
2、发展性教学理念。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教学的根本任务。构建新课程精神指导下的新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就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强调课堂上师生互动,关注课堂中愉悦和谐的群体生活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和活力。新课程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做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要求,即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潜能的唤醒者、构建知识的促进者,要成为教育内容的研究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学校制度建设的参与者、校本课程的开发者等多元角色。
3.生命化教学理念。要把教学提升到生命层次,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的一段生命历程、一种生命体验和感悟,这是实施新课程的最高境界。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文中说:“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你能否使他们振作?当学生过度兴奋时,你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当学生茫无头绪时,你能否给以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能否唤起他的力量?你能否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愿望?你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你能否觉察出学生细微的进步和变化?你能否让学生自己明白错误?你能否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让学生感受关注?你能否使学生觉得你的精神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这些都是新课程提出的一种理想境界。
三、注重培养教师的专业精神。
教师的专业成长,重要的是专业精神,在专业精神的塑造上应该突出“爱心”、“尊重”、“宽容”、“信任”、“真诚”、“公正”、“期望”等7个方面工作。
爱心。卢梭认为,“只要把自己的爱心扩大到爱别人,我们就可以把自爱变为美德”。为此,提倡教师要从孩子的角度去想,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样的爱。不能有“糊涂的爱”或“爱错了”。
尊重。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尊重学生,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要提倡教师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要给学生一个自主的空间,不要过多的包办。如“教师带着‘不懂’走进课堂”、“老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等,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人。
宽容。因为小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还没有能力完全承担法律责任,因此,在孩子们中间尝试错误是正常的,孩子们遇到了困难,碰了壁,才能不断发展。在工作中要求教师做到不给学生贴“标签”,“要随时给学生准备一顶顶高帽”,让学生在不断的激励中成长。
信任。因为信任是力量,因此要在师生中大力的提倡和运用。
真诚。要求教师要真诚的对待每一个学生,不求回报,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真挚情感。
公正。教师对所有的学生都真诚,一视同仁,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期望。有期望,就有关注,在这方面应坚持的观点是:教师对学生的期望要比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更高。这样能唤起家长对教师的信任。
其次,要在培养教师具有专业精神的基础上强化师德建设,并以四个层次来体现、提升和发展。即守行业规矩——本岗位的责任感——教育教学艺术——效果好。守行业规矩是指在不体罚学生、不勒卡家长、不求家长办私事等方面、没有收费性的办班和补课等;本岗位的责任感是指在本岗位上尽心竭力地工作,没有马马虎虎,敷衍塞责现象;教育教学艺术是教师应追求的较高的境界;效果好是指家长信任、学生有进步并且喜欢老师、在同事当中威信高。
四、实施教育科研带动战略。
面对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面对新课程的实施,作为一所学校,应该始终努力探讨 “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真正为教育教学服务”的教育科研。其要点应确定三种科研模式,即: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果即成长。
问题即课题。在落实新课程过程中,教师应把遇到的问题作为课题去研究,这些问题大致分为三种:
一是直接性问题。即明显存在的,需要我们直接面对的,又必须想办法加以解决的,如:学生的纪律差,学习成绩差,字写得不好等。
二是探索性问题。即将教育的理论、教育观念、教育成果转化为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时所遇到的问题,如:启发式教学应怎样操作、发展性评价怎样进行等。
三是反思性问题。这是具有问题意识的教师为改进自己的专业水平,通过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回顾和检讨发现的问题,如“怎么会这样?”“怎样做哪些改进?”等。
教学即研究。因为教育科研不是额外的工作,教学和研究也不是截然分开的“两张皮”。应该要求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有科研性质,要在有效的教学中自觉学习新的教育成果和理论,要充满激情的进行创造性和探索。
成果即成长。教育科研的最大成果是教师的成长和发展,也是教育科研的意义所在。
五、注重提高教师的学习能力。
北师大博士肖川说:教师要想做一名教育家,不做教书匠,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有选择地读书。我们认为,学校只有处处散发着书香,充盈着浓郁的文化气息,才能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召唤的力量。因此,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应该把教师读书放在战略的地位上。目前,比较适合教师阅读的书目有: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法国卢梭的《爱弥尔》、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写的《爱的教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著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陶行知的《爱满天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著的《学会生存》、北师大肖川博士写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等一些教育名著都非常有助于教师专业化的培养。
为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学校还应把课堂作为主阵地,结合教学进行案例分析、教学设计、教学策略、课堂教学评价改革等作为培训的内容等方式来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并采取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边探索的做法,使培训内容多元化,真正建立起适合于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下的教师专业化发展体系。
六、校长要当好教师专业化培养的第一责任人。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问题是符合我国国情,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世界发展的趋势。其重要意义在于使人人都有想学习,能终身学习的机会;学习不是单纯以文凭为目的,而是为提高生活质量;学习内容体现的是个性化,能保证人生任何阶段,任何场所生活、工作的需要,学习型社会的建立,意味着教育及学习的普及,不只是学校教育,还扩展到了社会、家庭教育,学习与工作、生活结合的紧密。那么,作为学校校长,如何承担起教师终身学习引领责任,意义十分重大,特别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师培训应该成为校长的一种自觉行为。
校长负有规划、计划的责任。在实施新课程中,校长要设立“教师与学生双向成才”的培养目标,对教师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实现途径要进行认真规划。这种规划不能仅仅停留在校长和学校领导层的头脑中,而是应该经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反复,成为明确而具体的规划方案,使每一个教师都能从中找到位置和方向,使之成为全体干部、教师的共识,激励学校成员为此目标奋斗和努力。在规划基础上,校长还要领导作好年度或学期的培训计划,以保证规划的分段实施和落实。
校长负有领导、实施的责任。校长既是学校教师群体中的一员,又是教师的领导,是“教师中的教师”,校长要带头,要身体力行;要提高教师对专业化成长的认识,要进行学习教育;鼓励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发扬协作精神;建立评价机制,及时评价教师的培训;建立社会化的培训系统,校长要注意挖掘和协调继续教育资源,实施校本培训,如同大学、科研部门联系等。在领导班子中,要落实人员组织实施教师培训工作。
校长负有提供保障的责任。教师参与业务培训提高,不仅是中小学教师的义务,也是中小学教师的权利。校长要把保障教师参与培训提高作为依法治教的重要内容,依据《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等政策法规,创造条件,在时间、经费、资料、设备、机会等方面为教师培训提供条件保障。
校长负有组织管理责任。这里主要强调的有两点:一是校长要落实人员对学校教师培训进行工作管理,使培训有人组织,有人实施,有人检查和考评。二是要对培训进行制度管理,这种制度内容至少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即校本培训的工作制度,即把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内容、什么人实施、什么人参训、什么要求等以制度的方式固定下来,成为教师群体和个体必须遵守的规范;检查考评制度,每一个时期对教师培训检查考评些什么、由谁实施、怎样实施、对检查考评结果怎样处理进行明确要求,使之成为制度。
总之,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工程,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特别是在新课程的环境下,教师学习、培训的终身化已经成为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