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是前提,实践是目的。如何在实践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一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二要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三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使改革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四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努力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落实到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更好地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问题由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韩振峰解答)
22、努力在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上取得新进展,当前工作的重点是什么?
一是建立健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机制,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既重“显绩”又重“潜绩”,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二是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为基层、为群众服好务。三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使公共财政更多地向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领域倾斜、向基层倾斜。四是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相关制度的协调衔接,确保制度得到有效贯彻落实,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工作效率。特别是要把奥运筹办过程中在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建设管理、维护安全稳定等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巩固并发展下去,努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保证科学发展观在首都工作中得到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问题由北京市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成长规律调研组作答)
23、学习实践活动要正确处理哪些关系?
学习实践活动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正确处理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认识与突出实践特色的关系,解决当务之急的突出问题与创新体制机制、解决长远问题的关系,抓住县级以上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这个重点与保证全体党员全程参加的关系,保持总的进度一致与坚持进度服从质量的关系,确保达到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学发展的目标要求。(问题由北京市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成长规律调研组作答)
24、“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但对于如何准确理解“以人为本”,我仍然感到不是很清楚。我国古代一直有“以民为本”的提法。例如,在《管子·霸形》中,齐桓公问管仲:“敢问何谓其本?”管子对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请问,能不能说“以人为本”就是“以民为本”呢?
答:这几年,对于如何认识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学术界、理论界等确实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以“以人为本”这个词源自中国古代文化为由,简单地把它等同于“民本主义”,用“民本主义”的观点来理解和解释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这虽然有一定道理,但“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之间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中国最早出现“民本”思想是在《古文尚书·五子之歌》中。其中写道:“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是史书中最早记载民(百姓)是立国之根本的思想。此后,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法、墨等诸子百家,一直到封建社会末期的进步思想家、政治家,几乎都主张和宣传“民本”思想,从而使之成为中华文化中影响最广、延续最久的一种哲学和政治思想。
“民本”思想,从萌芽、发生到发展经历了一个过程。进入文明时代后,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有所改善,精神文化水平也提高了,从而开启了从崇拜自然和神灵向相信依靠人类自身力量的转变。在社会意识上,也开始出现与“神本”天命观对立的最初的“民本”观念。到春秋时期,“民”在人们思想中的地位进一步上升。此后,随着社会矛盾的展开和激化以及社会和历史的变迁,先进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们开始意识到,民心向背对封建王朝的兴亡具有决定作用。这在社会意识方面表现出的一个突出成果,就是把“君”与“民”区分开来,进一步确立了“民”的重要地位。这就使“民本”思想成为封建社会中长期与“君本”这一占主导地位的统治思想相对应的政治理念。
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与古代的“以民为本”,在文化上有历史的联系;在关于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尊重人的价值、关心和保障人的权益等方面,有一定的同一性。两者有前后继承的关系。但从本质上看,它们分别属于不同的思想体系,在世界观、社会历史观、价值观,以及实现理想的道路和方法,即立论的基本前提和重大原则上,是根本不同的。当代我国党和政府强调的“以人为本”,其内涵和精神实质从根本上超越了“以民为本”所能涵盖的意蕴。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出“以人为本”,而不是“以民为本”,说明我们党对“人”的理解更为深刻。在传统文化中,“以民为本”的“民”,是相对于“君”和“官”而言的。而“以人为本”的“人”,是集合名词,相当于英语中的human being,是与“物”相对应的。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客观存在的“人”是现实的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具有各种社会关系、从事各种社会活动、创造着社会历史的主体。这样的“人”,是由所有个体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具有复杂结构的社会有机系统,是个人、群体和类的统一。在当代中国,“人”包括全体社会成员,其中,人民是“人”的核心,是由所有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以及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所结合而成的最大群体。可见,“人”的内涵和外延都远远超过“民”,从内容和形式的普遍性来看,“以民为本”都没有达到“以人为本”的高度。
(2)提出“以人为本”,而不是“以民为本”,说明我们党对无产阶级政党治国执政的理解更加深刻。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有积极的方面。它包含着合理的内核,即承认人民是社会历史的主要力量,人民利益是根本的。但“民本”思想也受到其所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纵观历史,历代的“民本”思想,都是以肯定和维护封建社会制度为前提的,目的是巩固皇权统治。尽管在个别思想家的著作中,也可以找到一点历史唯物主义和近代民主思想的萌芽,但由于缺乏先进生产方式的土壤,“以民为本”的思想,始终没有超出封建意识形态的思想范围。今天,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是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在继承传统文化精华的同时,注入新的内涵而形成的一个崭新的科学概念。党中央把“以人为本”确定为执政治国的基本理念,这表明,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要贯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必须对社会全体成员负责。
(3)提出“以人为本”,而不是“以民为本”,说明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理解更为深刻。人类历史的全部事实证明:人的本质是结成社会关系,不断地劳动和创造。由个人集合而成的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的主体。人民是人类文明和一切物质的、精神的财富的创造者,是改变世界、推动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因此,发展必须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同时,人又是发展的客体,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对象和目标。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把它确定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这表明,党主张在指导和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时,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如何发展,都应体现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发展的成果也应该由全体人民所共享,并最终惠及社会全体成员。而这一将“人”作为发展主体、客体和目标的理念,都是“以民为本”所不能涵盖的。
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更重要的是,党根据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社会历史观的基本原理,对其作了新的科学解释。因此,不能简单地说“以人为本”就是“以民为本”,更不应在表述上混同两者的使用。(问题由北京大学教授、中国人学学会会长 陈志尚作答)
25、普通党员怎样学习科学发展观?
第一,反复深入研读文件,切实用科学发展观理论武装自己头脑。要克服浅尝辄止、满足于一知半解,学得差不多的思想。第二,要把深化学习同查找差距、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学习不能只是落在会议上、口头上和报告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贯彻落实的行动上。要把学习科学发展观与做好本职工作、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结合起来。(问题由北京市委
26、贯彻科学发展观,要求领导干部树立什么样的政绩观?
第一,政绩要体现科学发展的要求,不能偏离科学发展观的轨道。例如,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政绩就不能是单打一;科学发展观强调协调发展,就要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上来统筹考虑、创造政绩,尽量减少或避免社会发展中的“长腿”与“短腿”现象。
第二,依照“万事民为先”的准则创政绩。领导干部的政绩,说到底就是要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为民造福。为民造福,就是要千方百计帮助群众开辟致富之路;同时,为民造福,不仅指让群众物质上富裕,更是指让群众得到幸福。(问题由北京市委
27、科学发展观对党内民主建设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一切活动的主体。党员主体地位的实现程度是衡量党内民主发展的重要标尺。第二,大力推进党内民主制度创新。逐步建立起内容完备、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科学管用的党内民主制度体系。第三,坚持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问题由北京市委
28、为什么说贯彻科学发展观要求切实改进党的作风?
目前党的作风总体状况是好的,但也存在着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如:有的盲目决策,劳民伤财,甚至为制造“政绩”,侵害群众利益;有的把自己的“功劳”看得很大,“官”看得很重,对群众态度变了,经常有意无意摆出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架势;有的表面上待人客客气气,却对群众疾苦不动心、不上心、不关心。一些群体性事件的爆发,很多都与干部作风漂浮,对应该并能够解决的问题一再延宕、推诿,导致矛盾激化有关。这些,都妨碍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因此,贯彻科学发展观必须切实改进党的作风。(问题由北京市委
29、科学发展观对于实现党群关系和谐有什么意义?
其意义在于:第一,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大力发展生产力,立足于把“蛋糕”做大,可以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利益和其他利益的需要,为营造和谐的党群关系奠定物质基础;同时要把“蛋糕”切好,以保证全体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第二,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拓宽沟通渠道,确保人民利益的表达。尤其要保证农民群众、困难群体的话语权。第三,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使党同群众的联系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问题由北京市委
30、如何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
一方面,各级领导机关、领导干部要把发现、研究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群众工作所不断涌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与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统一起来,使党的政治优势真正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另一方面,共产党员要不断增强发展经济的能力,成为团结带领群众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生力军、先进文化的传播者、群众利益的维护者、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推动者;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和领导班子建设,不断提高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能力。(问题由北京市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