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为什么说科学执政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环节?
科学发展观、科学执政,二者都要求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反对主观主义,基本精神是完全一致的。科学执政的基本要求是科学决策,目前妨碍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恰恰是决策不科学。例如,缺乏周密的调查研究和可行性论证,盲目拍板、轻率上马,造成巨大浪费;涉及群众利益的重要决策不征求群众意见,主观臆断,损害群众利益;不讲成本和效益,搞短期行为,结果投入大、产出小,以至劳民伤财。决策失误是最大的失误,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大敌。只有抓住科学执政这个关键环节,特别是完善决策机制、实现科学决策,才能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问题由北京党建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姚桓作答)
32、科学发展观是讲发展的,同党的建设有什么关系?
科学发展观对党的建设的指导作用是,一方面,党的建设为贯彻科学发展观服务,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实际成效检验党的建设的得失;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观蕴涵的理论思想内容也为加强改进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具体说,党的思想建设要以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为重要任务,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党员要把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重要义务之一;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突出科学发展这个中心,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党内民主建设要落实以人为本,坚持党员的主体地位,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党的干部队伍建设要深化干部制度改革,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党的作风建设要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反对弄虚作假和奢侈浪费,倡导勤俭节约、勤俭办一切事业,更好地为促进科学发展服务;党的基层组织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活动方式,更好地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问题由北京党建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姚桓作答)
33、如何在贯彻科学发展观上继续解放思想?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呼唤新的思想解放。现在,科学发展面临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如: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如何统筹兼顾?既要扭转收入差距拉大趋势,又不能回到绝对平均主义老路上去,怎样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加强社会建设、改善民生,又不能重新由政府把一切都包下来,如何充分挖掘各种社会资源?破解这些发展难题,都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例如,有的地区通过解放思想大讨论提出新的发展思路,从单纯增加投资到重视开发人力资源,变“招商引资”为“招才引智”,新思路产生了新效益。有的党组织提出,以人为本不仅是满足群众的物质利益,更要体现人文关怀,把尊重人的权利、满足人的需求同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结合起来,更好地实现了党群和谐。(问题由北京党建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姚桓作答)
34、贯彻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要强调树立宗旨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
政党的发展观实际上是党的价值观在社会发展问题上的体现。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鲜明地体现了党的性质,反映了党的宗旨和价值观在新世纪、新阶段的要求。宗旨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基础。今年以来,一些地方发生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和食品安全事故,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从导致事故的主观原因看,就是少数干部没有牢固树立甚至缺乏这“四种意识”。(问题由北京党建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姚桓作答)
35、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难点何在?
第一,“多时态共存”困境下共识难以形成。正如李大钊曾指出的,中国今日生活现象矛盾的原因,全在新旧的性质相差太远,活动又相邻太近。
第二,旧的意识形态的习惯难以改变。政治文化中的正当信念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指向应然的道德层面,二是指向可行的操作层面。以往的意识形态中几乎只有第一层面,它包含几种不科学的思维方式:把“重要”变成“唯一”的思维方式;泛政治化的思维方式;重理轻情、重自觉轻自发、视欲为恶的思维方式;重“主义”轻生活的思维方式;“人要完人,金要足赤”的思维方式;“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
第三,以感性认识为主的图像符号逐渐占据文化的支配地位,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增加了新的难度。
第四,最大的难题或者说考验在于以下两点:一是必须要有一批精英人物在口头赞同这一系列的价值的同时,也在行动上践行这些价值,甚至随时准备用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去捍卫、担待这一些价值;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虽然必须有理想主义的光环并以真善美为目标,但它同时必须将中国的历史传统作为营养液、将整个社会文化作为生存环境和土壤。(问题由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副主任周熙明作答)
36、为什么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作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
第一,为摆脱“旧世界已失去,新世界未建立”的文化无根状态。第二,为克服“说法”与“活法”的脱节。现代西方的文化危机是“上帝死了”,中国近代的文化危机是“圣贤失语了”。这几年,我们从一个独唱的社会转化为一个复调的社会,要表述、描述、批评或歌颂这样一个社会,我们必须构建一种复杂的、丰富的语言系统。不然,就难以协调全社会。第三,为改变意识形态的创新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失败的文化原因是什么?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某种僵化、空洞的东西把人说烦了、说厌了、说恨了。(问题由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副主任周熙明作答)
37、我们应确立哪些新的文化理念?
在即将到来的文化时代,在文化扮演社会生活主角的时代,文化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文化时代不会自动地把好处平均地分配给所有国家,文化时代不是一场人人可以出席享用的盛宴。我们要确立以下几种文化理念:文化竞争力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理念;文化可以创造永久性财富的理念;文化是无形资产的理念;文化发展具有独特规律的理念;发展文化贸易是主动调整贸易结构的理念;文化发展能优化产业结构的理念。(问题由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副主任周熙明作答)
38、怎样理解文化是创造力的源泉?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说,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希望。我们在生活中会感觉到,过去文化时常是一个忠顺的仆人,它是政治的仆人、经济的仆人。现在不一样了,中央做出这样的定位,从全世界和我们的国家来看,文化从社会生活舞台的后台走向了前台,从边缘走向了中心,从配角成为了主角。实际上,文化成为民族的凝聚力并不是新词。真正的新提法是,文化是创造力的源泉,以前从没有上升到这样的高度。为什么把文化看成是创造力的源泉?从理论上来看,这是中国共产党登高望远式的文化自觉,是对文化的本质性力量的把握。(问题由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副主任周熙明作答)
39、为什么说在文化事业领域绝不能搞市场化?
文化事业主要包括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以及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公益性文化。其主要特点是原创性和公益性,前者突出地表现在学术研究上,后者突出地反映在提供给公众的文化设施上。这就要求文化事业发展,必须按照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由政府或公益性组织来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保证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享用。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反映和体现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明风尚和价值观。虽然文化事业发展也存在文化生产、交换和消费的过程,但不以赢利为目的,在文化事业领域绝不能搞市场化。(问题由中央国家机关党建研究会秘书长张弛作答)
40、为什么不能像发展制造业那样来发展文化?
文化生产是精神生产,精神生产不同于物质生产。物质生产力主要面对人同自然的物质关系,具有物质形态的主导特征;文化生产力是人类社会意识、社会心理等精神方面的发展成果,具有突出的意识形态特征。从供求关系上看,经济运行的规律是需求创造供给,以需求为出发点组织经济运行才能更加有效。文化则相反,是供给创造需求的产品。我们常讲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物质需求大家都比较好理解,比如对住房、汽车的需求等。而文化需求则很难说明白具体是什么。文化产品的生产是人类知识和精神财富的创造和运用,当文化积淀、文化创意成为可听、可视、可读、可体验的产品后,它才会有需求。比如《红楼梦》,是当它被写成小说以后才有需求。没有写成之前,谁能说出他的文化需求是《红楼梦》呢?
因此,我们必须根据精神生产的特点来发展文化,从努力多创造优质产品的供给入手,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决不能像发展制造业那样来发展文化。(问题由中央国家机关党建研究会秘书长张弛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