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文化生产力”概念的提出有什么重大意义?
文化发展就其本质来讲,是文化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生产分为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两大部分,与此相对应的是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文化生产力无疑是属于精神生产力。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指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这是在党的重要文件中第一次提出文化生产力的概念。文化生产力的提出,是我们党在理论上的一个重要创新和突破,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响应党的十七大的号召,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就必须加大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意味着人类资源观的转变;必须增加生产力中的文化要素,这意味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增加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这意味着物质资源消耗减少;必须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这意味着人的全面发展。可见,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在更高起点上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性举措。(问题由中央国家机关党建研究会秘书长张弛作答)
42、为什么说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党的十七大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的进军令。这既体现了我们党对当今时代发展趋势的深刻认识,也反映了我们党对新形势下文化发展的高度重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探求、把握和遵循文化发展规律。这样,才能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否则,不按规律办事,来一场文化“大跃进”,就会事与愿违,使文化发展遭受挫折。(问题由中央国家机关党建研究会秘书长张弛作答)
43、怎样理解文化发展领域中的“一元主导”与“多元兼容”问题?
综合创新是一个很有解释力的概念,它不仅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而且也非常符合我们这个时代思想文化发展的特征。现在不仅马克思主义派讲综合创新,而且文化保守派、自由派都讲综合创新,有的虽然不这样讲,但实际上也是走的一条多种文化资源互相借鉴、互相利用、互动互补的道路。在今天多元化的时代,持排他性的一元单线进化观念的是极少数,许多人都表现出了某种意义、某种程度上的“兼容”、“综合”趋向,只是在“指导思想一元化”的问题上,在处理“一元主导”与“多元兼容”的关系问题上各派的取向不同。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派是非常明确地以马克思主义为“一元主导”的,但是它并不排斥科学、民主、法治、现代化,以及自由主义和儒学中的某些思想资源,它们都可以作为“支援意识”而被兼容,或者说辩证地综合进来。(问题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原院长方克立作答)
44、为什么说综合创新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
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来说,它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综合创新。过去我在文章中提到过1986年制定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也提到过江泽民同志1991年的“七一”讲话,其中都强调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批判继承历史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古今结合,中外结合,充分体现了综合创新的精神。党的十七大报告讲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也强调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弘扬中华文化,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同样体现了综合创新的精神。在此之前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讲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项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也是理论上的综合创新;讲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六个方面基本特征统一在一起,当然也体现了综合创新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不少和谐思想资源,但有些资源就不足,比如民主法治,就需要学习借鉴西方文化。没有综合创新的眼光和气度,就难以建成六个方面基本特征统一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说综合创新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是它的灵魂。(问题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原院长方克立作答)
45、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政府应该实现哪些转变?
过去一个时期,我们的政府是以政府主导经济和管制为特点,这样的政府模式在改革开放的初始阶段是适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但在三十年之后,它的弊端已经越来越多,不能完全适应科学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如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指出的,“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仍然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方面。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对微观经济运行干预过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仍比较薄弱;部门职责交叉、权责脱节和效率不高的问题仍比较突出;政府机构设置不尽合理,行政运行和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还不完善,滥用职权、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等现象仍然存在。”而“这些问题直接影响政府全面正确履行职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所以,继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之后,十七届二中全会则进一步提出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的更高要求。必须看到,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是一场涉及到全社会方方面面的重大改革,但推进改革的关键中的关键是政府,没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模式上的根本转变,科学发展的一系列新理念都难以在实践中贯彻实行。(问题由中共北京市委党校讲师刘智峰作答)
46、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建设法治国家有哪些要求?
法治国家的建设将有助于推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和经济的繁荣。比如,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可以说,社会公平与正义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公平正义的实现绝不是一句动人的口号,而是有待于一系列经济、社会、政治制度的安排,不落实科学发展观中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就不能做到最起码的公平正义。十七大报告还提出要“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必须看到,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是“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具有十分丰富的政治和经济上的意义和结果。发展的含义包括保障、提高和扩展人的可行能力,从而减少贫困,提升人的生活品质。公民权利的保护也有利于国家经济的繁荣。(问题由中共北京市委党校讲师刘智峰作答)
47、为什么要从权力政治走到民主政治?
在政治学上,权力政治的特点是依靠国家的权威和权力背后的强力来治理国家,解决矛盾和冲突,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它的土壤是国家的绝对强大和社会力量的极其弱小,但在今天的中国,这样的土壤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无论是对国家的有效治理,还是处理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都不可能离开社会和民众的力量,在制定政策和重大决策时都必须时刻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没有民众和社会的同意、参与,国家单独的治理将寸步难行。所以,权力政治必须逐渐过渡到民主政治。十七大报告提出“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等,这已经把民主政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阐发得相当深刻。(问题由中共北京市委党校讲师刘智峰作答)
48、为什么说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核心是对公民权利的充分尊重?
温家宝总理
更为实质的原因是,旧发展观是以单纯的经济利益为主体的,而不是以人民群众的现实福利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为主要导向;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新型发展观,它在社会发展方面综合了三个指标:国家整体实力增强、人民群众生活福利水平提高、社会建设健康有序,核心理念是对公民个体权利的充分尊重。中国共产党不断强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符合现代意义上国家的本质:国家是公民的集合,国家发展的目的在于实现和保障公民更多的个人权利乃至公共福利。(问题由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杨信礼作答)
49、如何看待科学发展观的政治意义?
提出科学发展观,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发展中出现的某些突出问题,党中央考虑的更加深远。改革开放以来,全党对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已经牢固树立了起来,但是一些同志对发展的片面性理解也已经形成,出现了一种相当普遍的错误的政绩观。一些同志甚至完全忘记了我们党领导发展的根本目的。发展中出现一些矛盾和问题,并不奇怪,甚至是难以完全避免的。但是,如果让这样的错误认识发展下去,将会造成真正严重的后果,会从根本上违背我们党领导发展的目的。这不仅是一个涉及我们的发展还能不能继续下去的问题,更是一个涉及在新世纪里我们党究竟要领导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中国的问题。因此,必须在全党确立一种符合我们党执政理念的正确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处于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地位,我们只有这样去认识它,才能真正理解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深远考虑和重大战略意义。
当年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中国要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垄断的世界上杀出一条血路,将给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发展自己,提供可以借鉴的有益经验,也证明社会主义的成功。我们现在所做的,就是这样的一件事情。这也正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政治意义。(问题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冷溶作答)
50、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
同很多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也是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相似的问题。所不同的是,中国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保证下的市场经济,它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市场经济能够有效配置资源的特点结合了起来。从中国发展的实际效果看,这样的发展道路具有很大的优势。邓小平同志晚年说过一句很深刻、很有分量的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在哪里?就在四个坚持”。他这里所说的,就是这种中国特有的政治优势。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优势。
科学发展观是一种重视效率的发展观,而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优越性就是效率高,能够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现在,中央提出东部发达地区支援西部欠发达地区、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工业反哺农业等重大举措,一旦决定,就能够马上实行。相比之下,许多发展中国家却很难做到这一点。外国学者对此做了比较,指出:“中国的政治制度给了政府足够的控制力,而在巴西,中央政府可能没有这么大的权力来这样做。”“政府要想在几十年中坚持一项固定的经济计划,可能很难。”(问题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冷溶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