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EDF0F5 #FAFBE6 #FFF2E2 #FDE6E0 #F3FFE1 #DAFAF3 #EAEAEF 默认  
阅读新闻

【科学发展观100问】(6)

[日期:2009-04-13] 来源:  作者: [字体: ]

51、在推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如何谋划和推进法治发展?

  在新的历史起点谋划和推进法治建设,既是时代的紧迫要求,也是人民的普遍呼声。我们只有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牢牢把握推动科学发展、建设民主政治、促进社会和谐这三个重大任务,才能准确抓住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法治建设的本质和方向,也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注入根本动力和活力。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道路,既要积极借鉴、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法治文明成果,更要立足我国国情总结自己的法治经验,适应自己的法治需求,彰显自己的法治特色,创新自己的法治举措,而绝不能搞“全盘西化”,绝不能搞“全面移植”,绝不能搞“照抄照搬”。(问题由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袁曙宏作答)

 

52、为什么要把法治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

发展是政绩,稳定也是政绩。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近年来,我们高度重视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和纠纷,努力维护社会稳定,营造了总体和谐的社会环境,取得了来之不易的可喜成绩。但化解矛盾纠纷是一项长期、复杂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旧的矛盾纠纷解决了,新的矛盾纠纷又会产生,过多依赖事后补救、末端治理的纠纷解决方式,很容易陷入盲目被动、疲于应付、甚至恶性循环的困境,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而,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治标层面上去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纠纷,头痛治头,脚痛治脚,甚至本末倒置,而应当深入分析产生这些矛盾和纠纷的制度层面的原因,努力以制度防纠纷于未起,用制度化矛盾于未发,把法治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牢固基石,把以人为本、公平正义作为法治建设的核心和灵魂,通过整体、全面、合理的制度安排,来有效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与纠纷。
  诚然,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的成效有一个从小到大、从隐性到显性的过程,难以立竿见影,快速见效。但是,制度的导向和预期作用却使其收益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雪球效应,制度执行得越持久越稳定,其成效就越成倍加大;而如果我们现在在制度建设上稍有松懈,未来出现的问题却可能是全局性、长期性、甚至是灾难性的,解决起来事倍功半,积重难返。这方面的例证不胜枚举,教训极其深刻。(问题由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袁曙宏作答)

 

53、我们如何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制度保障?

我们应当把法治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方式和有效载体,通过制度供给、制度导向、制度创新来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制度空白、制度缺陷和制度冲突问题。我们要认识到,越是从发展的早期进入发展的中期和后期,越是从粗放发展阶段转向科学发展阶段,制度的保障和推动作用就越加凸现,就越需要通过法治来克服在发展过程中人们个体行为选择和政府决策行为选择的功利化、短期化、表面化现象,防止对个人利益、局部利益、暂时利益的过度追逐,纠正各种重速度轻效益、重总量轻质量、重效率轻公平、重当前轻长远的做法。我们要通过不懈的努力,逐步建立一套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更加公平、更加有利于科学发展观的完善体制、有效机制和具体制度,使科学发展观不仅管一般而且管根本,不仅管局部而且管全局,不仅管一时而且管长远,不仅是科学发展的理念而且是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从而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问题由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袁曙宏作答)

 

54、为什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进行全面深入的制度创新?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既是一场深刻的观念变革,更是一次全面的制度创新。我们要勇于把自己的思想从各种不符合、不适应科学发展的观念中解放出来,但观念的变革容易受到旧体制、机制和制度的影响与束缚,容易反复、停顿甚至逆转;因而,我们更要勇于建立一整套支持、推动和保障科学发展的长效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把科学发展建立在制度化的基础上,纳入法治化的轨道内。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这就要求必须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决革除各种不利于发展的机制和制度弊端,让发展的活力竞相迸发,让创新的源泉充分涌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就要求必须加快完善以人为本、保障人权、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使人的尊严、价值和利益得到充分保障,使人民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得到完全确立。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这就要求必须以科学合理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就要求必须通过经济布局、发展规划、职能转变、财政支持、权责配置、奖惩机制等一整套法律法规和制度安排,来保证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国外的和谐协调发展,保证中央与地方关系、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统筹兼顾。(问题由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袁曙宏作答)

 

55、说改善民生问题是一个逐渐递进的过程?

民生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理解是不一样的。具体说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民众基本生存的底线问题。一个人要有尊严地活下去是有一个基本底线的,这就涉及到社会救济、最低生活保障、基础性公共卫生等等问题;二是民众基本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问题,因为人不仅要有尊严地活下去,而且还要有机会和有能力活下去,这就涉及到充分就业、必要的职业培训问题等等;三是较高层面的民生问题,也就是更高层的社会福利问题,比如未来公立大学应该实行全部免费教育,再比如住房公积金制度在未来应该普及到每一个劳动者,当然,中国现在不太可能做到,但是应该预列到民生改善的总目标当中。
  民生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实际上这三方面的内容是逐渐递进的过程,也就是说改善民生应该先满足第一层面的内容后再考虑满足第二层面的内容,每一个层面的实施以前一层面的成功实施为前提。(问题由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吴忠民作答)

 

56、民生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有什么意义?

  首先,改善民生有助于社会公正的实现。社会公正有两个基本价值取向:一是共享,二是为每个人自由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而民生这个问题的改善与这两个基本价值取向息息相关,因为改善了民生才能共享,也只有改善了民生才能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提供基本的平台。
  其次,改善民生有助于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影响一个国家经济的直接拉动力无非来自三个方面:外贸拉动、投资拉动和内需拉动。在这三个经济动力当中内需拉动最重要,它的分量占这三大动力总合的70%以上,而民生问题和内需拉动直接相关。经济学家有一个统计,发现对一个社会来说,内需拉动和各个群体的关系:对于高收入群体来说购买力最强,但是边际消费意识最低;低收入群体消费意识最强,但是购买力最低;最合适的是中等收入人群购买力和消费意识都比较强。而如果一个社会的民生问题不好的话就意味着这个社会存在大比例的低收入者和中低收入者,中国现在就是如此。所以民生问题的改善,直接影响到我们国家经济的改善是否具有一种可持续的推动力量。(问题由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吴忠民作答)

 

57、如何实现以人为本的要求,切实改善民生状况?

应将民生问题的解决与改善程度纳入政绩考核体系并具体化,以此为标尺来检验各级政府的施政绩效。尽管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民生问题持续得到改善的30年,但片面的政绩观及其主导下的形象工程、花架子工程、重复建设、决策失误等现象依然严重,公共资源的浪费与低效现象依然严重,国家经济发展的成果如何更有效地惠及全体国民并促使民生问题得到进一步的改善,还未能够变成各级政府的自觉行动。因此,应当将民生问题的解决与改善程度具体化为若干指标,作为检验各级政府及官员政绩的标尺。如城乡居民生活困难的解决程度,医疗、养老等后顾之忧的解除程度,教育、住房、交通等生活需求的满足程度,空气、水源、土地等环境状况的改善程度,简称为“民生四度”,应当将“民生四度”变成对各级政府的硬约束性指标。唯有如此,才符合科学发展观和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要求,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促使人民生活质量持续提升。(问题由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作答)

58、科学发展观来破解高增长低就业困局?

破解高增长低就业困局,关键在于各级地方政府能否真正转变重增长轻就业、重税收轻居民收入的片面发展观念,通过将就业增长提到与经济增长同等重要的位置,将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到与财政收入增长同等重要的位置,真正落实好科学发展观。
  在转变发展观念的同时,除在调整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等方面下功夫外,有三条重要的发展思路值得考虑。一是通过提高劳工成本,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进而扩张消费,刺激生产,创造就业岗位;二是加快城市(镇)化步伐,既要适度控制特大城市发展,又要加快中小城市的发展,同时将包括农民工在内的流动人口纳入城市公共服务体系;三是改变以往单纯强调劳动者自谋职业和夸张灵活就业的功效的做法,由政府推动有组织的就业,实现劳动岗位正规化,用人单位守法化。(问题由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作答)

 

59、就业问题,在发展观上还存在哪些认识误区?

目前,人们均在关注我国发展中的高增长、低就业现象,造成这种发展格局最主要的原因,是片面的发展观与一些认识误区。一方面,在效率优先异化成效率至上的背景下,许多地方在发展思路上没有统筹考虑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普遍存在着重GDP增长轻就业、重税收增长轻居民收入提高的取向。这种发展观,必然促使各地只注重发展技术密集型的大项目、大企业,不重视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和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在对待就业问题上有一些误区,如认为工业化能够自动促进就业,劳动成本低才有利于促进就业,以及害怕城市化影响就业。而长期的低劳工成本,不仅限制了城乡居民的购买力,更直接影响着产业结构与生产发展,进而对就业岗位的增长形成抑制局面。对城市化或者城镇化的过分审慎,以及将流动人口尤其是以亿计的农民工排除在城市正式居民之外,又直接限制着城市公共服务业等的大发展,进而对就业增长形成抑制效应。(问题由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作答)

 

60、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改革和完善哪些社会管理体制?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社会建设,需要改革和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当前,需要改革的社会管理体制主要有,(1)城乡管理体制;(2)社会保障体制;(3)劳动就业和收入分配体制;(4)事业单位管理体制;(5)教育和科技管理体制;(6)社会组织管理和服务体制;(7)社区管理体制。其中,最迫切需要加大改革力度是,改变以两种不种身份待遇为核心的城乡户籍制度。户籍身份不同,是劳动就业和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和社区管理等方面体制不同的重要原因。改革过时的城乡管理体制是还权于民,需要从高层政府下决心,从更大范围做起。(问题由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龚维斌作答)

阅读:
录入:wjd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科学发展观100问】(5)
下一篇:【科学发展观100问】(7)(未完待续)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网站简介 - 网站地图 - 教育导航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山东省泰山中学(泰安市文化路52号)   www.sdtszx.com 
办公室:(0538)6278238 教务处:(0538)6278219 信息中心:(0538)6278226
鲁ICP备10000813号